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:浸润耕读文化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
作者:小叶汇编时间:2024-12-265次
摘要:
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,必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基因中,充分挖掘文化的育人功能,培养更多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立足“三农”特色,将耕读文化浸润其中,让它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,通过构建特色耕读教育体系、打造卓越耕读教育品牌、建立耕读教育实践平台等措施,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农业情怀、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紧扣“三农”
打造农耕文化外显形态
学校紧扣“三农”,深耕农技、农艺、农智,围绕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,打造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外显标识。一是校徽设计融合农耕理念。学校校徽呈现为“广西”“农业”首字母形态,强化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,鲜明地塑造学校整体品牌形象。校徽上金黄的稻谷粒,代表学校对“新农科”发展的期待,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、生物技术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,促使传统农业学科变得“新”起来。二是打造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。学校文化长廊连接拾翠湖和润那湖两翼,农耕文化墙、校园文化石、校园文化小品点缀其中的校园环境布局。校园中的“润那湖”湖区为“那”文化展示区,整体呈现“稻作文明”自然生态之感,其中梯田、木水车等景观相融,凸显湖区稻作文明风光,水域周边设计仿木栈道,并设置观赏平台以及稻作文明雕塑,体现对农耕文明的继承、尊重,激发广大师生以农为本,奋发向上。三是落实“一院一品”文化育人计划。学校强化宣传交流,落实“一院一品”,使之与农耕文化保持一致。学校动物科技学院的阳光体育文化节、食品药品工程学院的“五谷安康,端午飘香”食药文化节、经济管理学院的“经管茶香,营销助农”茶文化节、人文与艺术学院“非遗”手工来相聚文化艺术节等,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是对农耕文化的有力传承,让“专业+文化”焕发新的活力。
打造品牌
践行耕读文化教育理念
学校充分认识“耕读并重”“耕读相融”的教育理念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,努力将耕读教育理念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全过程。一是在传承中不断凝聚新时代耕读文化共识。学校在推动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,不仅聚焦耕读教育的“读”,而且在“耕”与“读”二者的融合上下功夫。例如,学校认真举办“金稻文化节”系列文化活动,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丰富学校“农耕”文化内涵。二是以爱农情怀创建耕读文化品牌。学校举办“耕读文化节”“劳动教育成果展”等劳动主题教育,扩大耕读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。围绕耕读精神和耕读文化,打造初心课堂,讲述农史校史,举办经典诵读、朗读活动,阐述“三农”情怀。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,举办包括耕读讲坛在内的4个子讲坛共41期,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耕读教育内涵。三是积极探索校园活动嵌入模式。学校深入开展“党建+农耕”“团建+农耕”“乡村振兴耕读行”等品牌活动,将优秀农耕文化元素融入运动会、迎新晚会、志愿服务活动和学校举办的大型论坛或赛事。开展耕读研学活动,成立耕读教育学生社团,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丰收节举办农耕文化活动,精心策划展演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节目,大力弘扬耕读精神。
聚焦融合
构建“三类课堂”文化育人模式
学校在深化文化传承过程中,依托办学特色,立足职业本色,形成独具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,全面构建“三类课堂”文化育人模式。一方面,以“融合是路径,多元即资源”为精神追求,融合耕读教育,深耕“匠心文化”,形成以融合促发展、以融合促成长的共识和开放包容、共建共享的育人氛围。另一方面,着力构建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、第三课堂立体融合“三类课堂”文化育人模式,有效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,全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,打造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,重点开展“三大文化”教育;创新运用第三课堂网络育人平台,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项目,推动“互联网+”育人体系,为学生烙上“农”的文化印记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下一步,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将按照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,将耕读文化作为传承农业文明、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载体,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,推进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,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。(黄弘 施显帅 黄铃)
文章标题: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:浸润耕读文化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
本文地址: + 复制链接
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大专院校
学历层次:大专 学校性质:公办
乐山育才职业学校
学历层次:中职 学校性质:公办
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(兰州艺术学校)「中专」
学历层次:中职 学校性质:公办
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「大专」
学历层次:中职 学校性质:公办